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精彩阅读蚂蚁小说

第2章

-----------------------pa5-----------------------

而且是对自然环境热爱情感的升华,把自然同人类的社会生活进一步结合起来。

比如《诗经》中描写的日出、雨雪、杨柳、白露、长江、汉水等自然景象,都不是独立歌咏的对象,而是用&ldo;比兴&rdo;的手法,以引起(兴)或比喻(比)所要歌颂的人和事。

《楚辞》中也有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也往往同人类的社会生活相联系。

屈原的《橘颂》,对橘树的绿叶素荣、质朴无华、坚挺独立、霜雪不凋作了生动传神的描绘,这里用&ldo;托物喻意&rdo;、&ldo;借物咏怀&rdo;的手法,实际上是写人,就是对人的高尚情操的赞颂。

孔子对自然环境的热爱,比较集中地体现了这种&ldo;比德&rdo;的观点。

他说:&ldo;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1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rdo;孔子认为人之所以喜欢看山,乐于观水,因为山水都体现着仁者、智者的美好德性。

山可以使草木生长,鸟兽繁衍,财用增殖,给人带来利益而自己无所求,所以仁者&ldo;比德&rdo;于山。

水可以滋润万物而无所私,似德;它所到之处给万物带来生机,似仁;它由高向低流,舒缓湍急皆循其理,似义;它奔腾澎湃,冲过千山万壑之间,似勇;它有深有浅,浅可流行,深不可测,似智,等等。

这是我国最早把山川风景同人的社会生活结合起来研究的范例,也是全世界在这方面最早的范例。

孔子描绘山水之美多有夸大之处,但他对山水的热爱之深,对自然环境可以成为人类道德观念的某种象征的认识和见解是进步的,对后世爱国主义自然情感的产生和爱国主义精神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代,出现&ldo;畅神&rdo;说。

人们认为自然界丰富多彩,景象万千,它们的魅力并不仅仅在比德上,而在于能使人陶冶性情,心情舒畅。

祖国的大好山河其雄伟之美可使人们胸襟宽阔开朗,待人接物不至于鸡肠鼠肚;可使人们赞叹不绝,豪情壮志油然而生;其秀丽之美可使人们趣味优雅高尚;对祖国一往情深,片刻不忍离去。

一生多次游历祖国名山大川的南朝宋代山水画画家宗炳曾说,人之喜爱自然山水,不过因为它能&ldo;畅神&rdo;而已。

正因为他认为山水能使人精神愉快,所以当他年老多病不能远游时,就终日沉醉在山水画之中,&ldo;卧以游之&rdo;。

在那时,游山玩水是社会上相当普遍的风尚。

人们从自然对象上感受到的美,所寄托的热爱之情,远非&ldo;比德&rdo;和&ldo;致用&rdo;所可以比拟的了。

王羲之游兰亭时见到那里的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感到&ldo;游目聘怀,足以极视听之娱&rdo;。

这些都表明,人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为什么对于自然景物,人们可以从&ldo;比德&rdo;的角度去认识,又从&ldo;游目聘怀&rdo;(畅神)的角度来欣赏呢?这是因为从自然环境本身来说,它的山河风光有与人类社会生活相似的一些特征,可以成为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寓意和象征。

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斗争中主观上为了某种需要,很容易把自然界的一些特征同自己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

孔子喜欢松柏,因为&ldo;岁寒知松柏之后雕&rdo;,以松柏的自然属性喻示人的高风亮节。

宋朝的周敦颐喜爱莲花,他在《爱莲说》中这样写道:&ldo;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rdo;他用莲表示自己的洁身自好。

骆宾王借咏蝉表示自己未被了解的高洁:&ldo;有目斯开,不以道昏而昧其视;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真&rdo;。

杜甫从山看到愁:&ldo;忧端如山来&rdo;;秦观从海想到愁:&ldo;落红万点愁似海&rdo;。

巫山神女峰,是诗人墨客经常描绘的对象。

船过巫山,人们总是要兴致勃勃地眺望。

它是巫山最高峰东面的一块立1《论语&iddot;雍也》。

相邻小说
帝国覆灭后我和叛军群友们面基了[虫族]  戏唐  锦云谣  光明神的新郎  长路漫漫  每天都和死对头保持五步之内  寡夫从良记  我是晋江文主角  龙七对  男配已上位[快穿]  尾巴真的不能吃吗  春眠不觉晓  老而不死是为妖  穿为鸟后看他们谈情说爱  我在七零供销社上班  偏偏只想娇纵你  朕又回来啦  风花雪叶  不一样的世界  盛芳